能·见|最强大脑×新能源之都|全球报资讯

时间:2023-03-19 10:58:05 来源:常州发布

打造新能源之都

常州正“一路狂飙”


【资料图】

埋首赶路的同时

也有一群“最强大脑”

提供着智库支持

今天,小布就带你认识

最近应邀来常

把脉城市发展

助推新能源之都建设的

5位权威专家

他们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

有顶尖学府的教授

还有知名咨询公司的董事长

都是专业领域“顶流”般的存在

听听他们对新能源之都的建议与畅想

大咖们眼中的常州产业

干勇

目前,在长三角地区来说,常州企业的产业状况是最健康的。但不能只是保持现状,在这个时候还要往前走。

王成斌

我在常州工作过很多年,我发现,在整个中国经济板块、苏锡常经济板块中,常州比以前更自信了,更有条件真正地去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。

何帆

我是第一次来常州,之前我的学生经常给我介绍常州。这是一个非常踏实做实业的城市。据说在改革开放之初,每5个常州人就有1个是企业家,现在很多已经传承到第二代企业家,这都做得非常的好。今后,我会常来。

吴松泉

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非常快,但主要以制造业企业为主,恐怕研发环节是咱们一个重要的短板

胡润

常州我来得不多,这次见到了星星充电。这是常州土生土长的独角兽,未来创造的能力是很strong的。

常州新能源产业,亮了!

常小布

先向大家介绍一下常州的新能源产业:目前,常州新能源产业形成“发储送用”生态闭环,产业集聚度全国第5,产值超5000亿元,2022年整车产销超34万辆,整车、动力电池产销量均占全省一半。

王成斌

一批整车企业到常州来落户,形成了这个产业,有一定的偶然性,但还是与初始的准备有关系的。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,电池成为其核心零部件。常州很巧,选择了锂电,所以我们这个路子选对了,是在市场和政府的互动中间,形成了这样一个产业。

何帆

常州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有基础,最早一些民营企业为摩托车、汽车做配套。常州政府和企业家们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,一直在倾注心血培养相关行业,现在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了。

吴松泉

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常州全国第五,我觉得挺惊讶的。常州是地级市,在汽车产业版图上前些年不太知名。这个排名说明我们常州的投资环境、营商环境,包括汽车产业,特别是新能源产业基础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。最关键的常州正处于长三角的重要节点,有区位优势,市场优势等。

胡润

常州在聚集度榜单中排名第五,是前十名中唯一的二线城市,可见常州对新能源这一领域的关注。可以说,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看华东,华东的新能源产业看江苏,江苏的新能源产业看常州

常州优势,如何hold住?

常小布

虽然常州具有一定先发优势,但作为时下最“卷”的产业之一,无论是上海、深圳、北京等超一线城市,还是武汉、合肥、西安等省会城市,都在发力新能源产业,常州如何才能突出重围?

图源:城市进化论

王成斌

原有产业都会变为成熟产业,我们要发挥常州的管理优势、技术优势、产能优势,和国内外所有企业平等竞争。

将来大规模储能还有需求,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,所以它还有下一步的风口,还有更大的鱼塘。但这需要商务部门、科技部门去研究,特别我们的开发区要研究。这样新能源产业就能做得更大。

何帆

如果只是说聚焦在新能源汽车的话,赛道会更拥挤一些。所以常州应该着眼于整个新能源行业打造差异化优势。常州有很多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,优势是在整个能源产业里,在上中下游,做研发、做制造、做服务,都能找到定位,变成像热带雨林系统一样能互相支持和补充,形成更好的发展态势。

“并驱中原,未知鹿死谁手”,随着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发展,常州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机会。

吴松泉

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提出“两个超万亿”目标。打造万亿产业的核心要有龙头企业,龙头企业会带动产业链。这个产业链肯定也是全国采购,但是本地会占用比较高的比例,所以核心还是龙头企业、大企业,现在也说链主企业。

打造引领长三角、辐射全国、

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

常小布

围绕新能源产业的发、储、送、用、研,各位再给我们提些前瞻性建议吧!

干勇

我认为常州需要创新性技术,新能源之都光是做能源材料和能源器件是不够的,把应用做上去多好啊!比如说光伏,第一,可以提升单晶硅的纯度。第二,提高转化率。如果光伏电池转化率是二十八,每度电就是一毛钱的成本,多便宜的电呢!

王成斌

要先把我们已有的产业升级做好,吸引人才,人才来了以后带动产业升级,这样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,城市的能级就是这么提升的。

要形成新的竞争增长点,要有城市的创新密度和创新能量。在有限的空间里,能够找到足够的配套企业,找到志同道合的投资人、技术合作者,结成团队。所以无论是常州,还是科教城,还是“两湖”创新区,要有这样一个集聚区,在有限的空间里集聚足够的高层次的人才,提升产业聚集度。

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,“把钱变成知识”;企业主要承担开发研究,“把知识变成钱”。常州要继续搭建技术转移、技术研发、技术孵化、技术服务的大平台,实现政、产、学、研、才、用、资、介等创新要素的系统性融合。

尽量从全国全球挖掘人才到常州来,然后我们要懂得这些产业,懂得这些人才,舍得给他们支持。然后假以时日,两年、五年、十年,这三个关键基点,培养得好,就是十年会成为IPO,成为新产业的领跑者。

何帆

未来很可能制造业的中心不是在一线城市,而是要落在像常州这样有基础的城市,而且城市的积聚的效应会越来越发挥出来。在新技术革命中,我们产业如何能够找到机会,像常州这样的城市,如何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找到自己的定位?技术革命一定会覆盖交通、通讯、能源各个行业,它真正到来的时候,一定是机会留给那些已经提前做好准备的这些企业的。

常州提出来建设新能源之都,提供了一个聚焦点。新能源产业链非常长,辐射效用非常大,不管是身处产业里,或是做配套,只要是跟能源有关的,都会遇到转型机遇,这样一来,很多愿意努力、愿意使劲的企业就知道一个明确的方向。所以这是一个我觉得比较好的政府和市场互相良性的互动:政府变成了一个支援的手,能够对市场经济提供更多的支持的一个很好的范例。

我们知道常州在争取GDP达到万亿,我觉得常州是追求这个目标最有竞争力的城市,整个2023年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,我相信常州在2023年一定会达到这个目标。现在已经很好,未来会比现在更上一个台阶,会变成一个更加璀璨的明珠。

吴松泉

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培育发展,需要方方面面的条件,建议常州加强组织领导、统筹协调资源,既要有总体的顶层设计,还要有专项规划,充分利用存量整车企业的资质和资源,也要积极争取增量,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的深度推广和应用

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全的100%自主。中国即使领先,也不可能100%自主。首先要调动国内资源,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加强科技创新。第二个,通过招商引资手段,变进口为供应。对于我们常州来讲,可以招引企业来支撑本地。但核心还是要支持我们科技创新,通过创新来解决这个问题

常小布笔记

新能源之都建设需要我们自己“给力”,多方“合力”,也需要处处“借力”。专业意见就是不可或缺的“外力”,这些“他山之石”“百家之长”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,也能启发我们弯道超车。

小布将以《能·见》为窗口,为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收集更多专业领域的务实之策、睿智之声、前瞻之见,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专栏,也欢迎大家在留言中提供自己的“金点子”!

蓄势向“新”,聚“能”未来。常州正全力打造引领长三角、辐射全国、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。《能·见》将聚焦常州新能源产业新势力、合作生态、创新力量和前沿探索等多个维度,持续观察报道,为产业和城市共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和观点。

标签:

上一篇:
下一篇: